态势计算系列05期讲座—基于群体协作的超视距态势感知

栏目:态势计算 发布时间:2022-09-09

演讲者简介:陈思衡

陈思衡,上海交通大学长聘轨副教授、博导,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双聘青年科学家,入选国家重大人才工程青年项目,2016年于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获博士学位。主要研究领域为图机器学习,群体协作智能。

发表包括T-PAMI,NeurIPS oral, CVPR oral, AAAI oral在内的近百篇国际学术期刊与会议论文。曾参与图信号处理领域的开拓工作,在国际上首次提出图结构数据采样理论,突破性地论证图结构数据采样的可行性和基础限制,获IEEE信号处理协会最佳年轻作者论文奖,入选高被引论文。提出基于图机器学习的无人自主系统感知和预测技术,曾应用于优步公司所有无人车,获得三菱电机总统奖。荣获IEEE GlobalSIP最佳学生论文奖,以及ASCE结构检测协会最佳期刊runner-up奖等。担任IEEE Trans. on Signal and Information Processing over Network等国际期刊编委。


讲座形式:直播


直播时间:2022年9月1日 14:00-15:00(周四);

腾讯会议、微信视频号、B站、蔻享学术四平台同步直播;

直播观看方式:

1. 微信视频号搜索:中科厦门数据智能研究

2. B站搜索房间号:搜索中科厦门研究院

3. 腾讯会议:428-158-771入会

4. 蔻享学术态势计算系列报告:

https://www.koushare.com/topic-hd/i/SARSC

 

报告摘要
在观察世界时,由于视野有限,每个人都有一定的偏见。当群体能够协作和共享信息时,观察将更加全面和有力。在“盲人和大象”的寓言中,每个盲人只能感觉到大象身体的一部分,并根据他们有限的观察来感知大象。如果他们能够充分合作,他们可能会更接近真相。随着几十年来机器学习和计算机视觉的发展,单智能体感知在2D/3D目标检测、跟踪和分割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果;然而,由于单视角的原因,它仍然存在一些不可避免的局限性,例如遮挡和长距离问题。幸运的是,随着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,群体协作感知提供了一个新方向,从根本上克服了单智能体感知具有的一些不可避免的局限,如遮挡和长距离问题。它使多个智能体之间能够共享互补的感知信息,从而促进更全面的感知。在广泛的现实世界应用中迫切需要相关的方法和系统,如车对车通信辅助自动驾驶、多机器人仓库自动化系统和用于搜索和救援的多无人驾驶飞行器。在本次报告中,我们将深入探讨基于群体协作的超视距态势感知,并讨论一些最新进展和未来方向。


机构简介:
中科(厦门)数据智能研究院

中科(厦门)数据智能研究院(以下简称“智研院”),瞄准人工智能、大数据、集成电路等下一代信息产业方向,面向国际前沿、国家需求和本地需要,立足厦门、面向全球的专业型科研院所。智研院成立于2019年7月,落户于厦门市软件园三期。

智研院依托国内外信息领域顶尖科研院所在技术、人才、团队等方面优势,聚集国内外优质创新智力资源,实施“三个一”工程。聚集和培养一批大数据、人工智能等新兴方向科学家,通过院地合作、协同创新、产研融合等方式,承担国家重大战略任务,打造“一”个新型数据智能研发基地;紧抓产业升级关键要素,通过孵化、吸引、服务等方式,打造“一”个数据智能深度融合的企业服务体系;形成一个人才发展生态,将厦门打造成“一”个人才集聚的创新基地。

此外,由研究院协同国家相关产业联盟,依托智研院各项创新成果,牵头发起设立厦门市开源芯片产业促进会,努力建成中国开放指令生态(RISC-V)联盟的地方产业落地平台;发展并培育厦门市开源芯片产业生态,打造下一代电子信息产业高地。


“华罗庚”创新中心

“华罗庚”创新中心是以老一辈科学家华罗庚先生冠名,以中科院计算所为主依托单位,联合多个国内优势科研单位和工业部门,共同建设的国家级科技创新基地,旨在开展智能数据分析共性技术和前沿引领技术研究,打造智能数据分析行业标准、产业联盟和高端智库。